国新文化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行业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研究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时间:2020-12-22    来源:国新文化教育研究院    作者:郑勤华

在“互联网+”时代,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加快推动教育理念、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创新发展,涌现出“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双师教学”、“适应性学习”等新的教与学形式,对教育范式、课程形态、学习方式、评价模式、教育管理等方面产生了显著影响。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与变革,具体呈现出以下六个趋势。

1.知识的动态生成与演化:基于社会化思维与社交网络技术

传统的教育内容体系相对固化与稳定,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对教育内容的需求更加多元,如何让知识内容丰富化、境域化是满足教育需求的关键命题。结合社会化思维与社交网络技术,能够组织和挖掘在群体交互中的知识生成和演化,这对于提高学生对实践化问题的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 大规模群体的因材施教:基于用户思维与大数据服务体系

用户思维和大数据服务共同构造出个性化的学习体系。通过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我们能够给学生们提供最适合的成长路径。通过数据分析,可以了解不同学生的需求、能力、知识掌握和适应性的策略,从而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当然,目前这种方式比较专注于提升学生学习成绩,但从更深层次、以德智体美劳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说,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建立个性化的学习体系,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3.教学模式的不断丰富:基于空间融合环境下的流程再造

从教学模式来看,无论是双师模式、翻转课堂模式,它们本质都是运用了互联网技术,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种连接形式。比如,我们形成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微课学习完基础知识点后,教师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直播讲解,探讨交流,归纳总结,最后总结反馈,实现线上答疑。线下教学环境的核心不再是知识点的传授,而是围绕师生之间的交互,重点是对学习问题和高级目标的深入探讨。由此,通过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模式对教育教学流程进行重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4.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基于开放共享理念的多主体协同

互联网不仅可以用来共享数字资源,也可以实现人和物的资源共享。原来很多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仅仅局限在数字资源,而依托互联网技术,教师资源的流动成为可能。例如在北京市未来教育高精尖中心研发的“智慧学伴”服务体系,北京市部分区县初中的学生,可以结合需求点播和预约北京市各类教师的教学服务。教师的教学职能与教师的物理身份完全公开,基于互联网,任何一所学校的老师可以自由流动并服务所有的学生。

5.服务供给的多元化:基于跨界共赢思维的社会协同

“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推进跨界融合,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互联网技术为社会多方参与教育资源供给提供了可能。社会企业不再限于提供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角色,而是充分发挥教育内容、资源、服务供给的优势。未来,我们希望通过政府采购等形式建立社会企业为学校提供课程服务的常态运行机制,形成政企、校企高效合作的创新模式。

6.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基于大数据技术服务的快速迭代

教育的现代化包含理念和技术的现代化,其中都离不开教育治理的现代化。依托大数据技术,我们可以对互联网环境下形成的海量数据进行实时获取与分析,从区域到学校,从班级到个人,均可形成完整的数据分析体系。教育治理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从经验主义迈向数据驱动、科学精准、实事求是。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原文发表于“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智慧教育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