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文化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行业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研究

河南:“互联网+教育”助力教育脱贫

时间:2020-12-29    来源:国新文化教育研究院    作者:国新文化教育研究院

2020年2月,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卢氏县、嵩县等14个国定贫困县正式脱贫摘帽,这标志着河南省53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在此基础上,如何让县域教育质量跟得上,真正实现教育脱贫?河南省以“互联网+教育”为重要抓手,在全省开展教育精准扶贫行动,一节又一节的专递课堂深入村小、教学点,一个又一个县探索“互联网+教育”新模式,全省县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精准扶贫,“互联网+教育”缩小城乡差距

2016年以来,河南省教育厅先后资助13个贫困县开展了“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试点。受地理环境限制,这些试点地区的村小几乎都面临着交通不便、布局分散、教师缺编、课程不足等问题。通过网络基础环境的搭建、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互联网+教育”行动为孩子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

2018年,河南省教育扶贫力度再升级,启动全省“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行动,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实施“网上结对 线上牵手”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行动的意见》,提出以农村薄弱中小学或教学点为重点扶持对象,消除薄弱地区的“设备鸿沟”和“接入鸿沟”,全面建成网络条件下的多媒体教学环境;通过“名师课堂”“专递课堂”“网络教研”“网络结对”等形式,有效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惠及面;利用网络使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全省内互通互联,显著提升“互联网+教育”发展水平。

三门峡市湖滨区交口小学教师通过网络给卢氏县马耳岩小学学生授课;洛阳市推进“农村教学点视频点播课堂”“城乡同步课堂”等五大课堂建设;开封市借助“烛光行动千校计划”,将北京四中网校资源引进来……“互联网+教育”正在成为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教育质量差距的助推器,着力推进河南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门峡市湖滨区交口小学教师通过网络给卢氏县马耳岩小学学生授课 来源:《河南日报》

模式创新,叶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弯道超车”

刘东华小学是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最边远的一个教学点,整个教学点只有两个班、两名教师,49个孩子,由于缺乏专业教师,音乐课、美术课一直难以开设。前不久,叶县常村镇实验学校通过网络教育平台,同时为刘东华、府君庙、石院墙三个教学点的学生们带来了美术专递课堂,孩子们兴奋不已。

叶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695所,在校生16.31万人。叶县中小学校大多位于乡村且分布较散,教育资源差距明显。因而,区域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互联网+教育”,是补齐城乡教育不均衡短板的重要手段。叶县确立了公开引入社会资本、以 PPP 模式推进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的思路,并于2018年初正式立项。在项目建设中,叶县积极探索出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的创新模式,采用“UGBES” 协同创新模式(U 高校及研究机构、G 政府、B 企业、E 教育局、S 学校),整合各方力量,共同推进了项目深入应用,提升了项目应用效益。目前,叶县一次性完成全县教育信息化整体建设,实现了校校通网络、班班多媒体、师生有终端、课课有资源、城乡能互通的目标。

以叶县为代表,河南省开创了 PPP 模式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先河,为其他市县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借鉴。近年来,以“互联网+教育”为驱动,河南省全面推进教育脱贫,打造出了整体推进、精准帮扶的“河南模式”。

原文发表于“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智慧教育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