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如何完善在线辅导
时间:2022-03-18 来源:教育新观察 作者:罗生全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开启了我国治理学生学业负担的新元年。在此政策之下,作业体系建设、学习服务供给、课后学业辅导等环节得到了生态调整与重构,校园主阵地作用得到强化。
事实上,校内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减缓举措对标的是学校专业服务能力、多样化资源供给能力的逐步增加,也希冀于通过打造新的育人“生态圈”来撬动整个基础教育的整体变革。疫情爆发,线上教学成为主阵地,不少辅导机构通过制作课程教学视频、实施一对一和一对多实时在线授课等形式,吸引了众多学生及其家长的眼球。转投线上辅导机构,希冀通过线上学习来弥补所谓的学业差距便成为他们的首要选择。诚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选择离不开在线辅导的形式补充作用,但如何做好在线辅导服务,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对此,至少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引导:
完善在线辅导资源供给保障工作
提升课后服务品质是此次“双减”政策的一大亮点。为弥补“双减”政策推行之后线下教学显露的弊端,开展线上辅导则成为众多学校回应教育公平发展的形式补充。这就需要学校和政府提供充足的在线辅导资源,保障“开放辅导计划”的顺利实施。一方面,学校要激发教师参与线上辅导的积极性,合理降低参与线上辅导教师的线下工作量,有效调节教师的教研工作和弹性工作,同时为线上辅导教师顺利“走网”提供基础平台;另一方面,政府应提供基本的、免费的在线教育公共服务,也可通过向社会其他机构等合法组织购买的方式来提供这种服务。此外,还应建立线上辅导教师专项补助计划,协同学校为免费参与线上辅导的教师提供辅导劳务费。
提高教师在线辅导的基本能力
在线辅导是应时与应势而生的一种育人方式,其出场逻辑绝不仅仅是为了通过在线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事实上,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以及因知识学习而内生的其他能力,同样也应得到在线辅导的深度关照。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在于教师。为此,教师既要主动适应线上辅导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上带来的冲击,在“自培”和“他培”的基础上,夯实自己对新技术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适应能力和反思批判能力。此外,教师也要擅于利用信息技术及时捕捉学生的学习需要、困惑表现和情感诉求,构筑可视化的线上辅导知识图谱和能力培养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观,助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合理引导学生及家长转变在线学习观念
尽管政府与学校大力组织开展公益性的在线辅导服务,但这仍不能满足学生及家长追逐稀缺教育资源的诉求。倾向于校外在线辅导,其实质还是分数至上的传统教育思想在作祟,遵循的仍是应试逻辑。减弱甚至根除参与校外在线辅导的主导思维,需要合理引导学生及其家长的在线学习观念,但最为根本的还是要提高校内在线辅导的服务能力,让学生及其家长认同学校在线辅导的服务质量。这就要积极宣传校内在线辅导的公益性属性,夯实校内在线辅导教学质量,优化在线辅导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线上辅导课程方案,以此规避家长因公办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能力薄弱而产生的以校外在线培训替代的非理性行为。
加强在线辅导活动的监管力度
线上辅导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强有力的监管,这既包括对虚拟空间的管控,又包含对教师和校外机构的监管。为此,一方面,需要完善在线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在线教育网络监管力度,对借助信息技术蓄意开展教学辅导的非法行为,应给予相应的法律规制;另一方面,严格规制公办学校教师线上辅导行为,禁止任何公办学校教师进行具有营利性质的在线辅导。同时,对校外培训机构的人员所开展的在线辅导,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进行报备,依法将其纳入在线教育监管范围,定期向地区主管单位汇报机构运营情况。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是“双减”政策有效推进的主旋律;提高孩子成长的质量,是“双减”政策扎实落地的强坐标。在线辅导的科学开展既是“双减”政策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表达,其核心旨在使学生“长大成人”,而非“长成大人”。
(作者系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授,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