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发展机遇(节选)
时间:2022-07-05 来源:教育新观察 作者:祝智庭、胡娇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主观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以认识为基础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有目的的活动。法国学者皮埃尔·布迪厄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建立了实践理论[1]。布迪厄认为实践是具有逻辑的,其在《实践感》一书中提出了“实践逻辑”的概念,他把实践作为联结主客观之间的纽带,这种纽带会使主客观达到一种协调,而实践逻辑则是隐藏在实践活动中的深层次的生成原则,这些生成原则将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感知和行为构成一体,使得实践活动成为可能。受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启发,石中英教授探讨了教育实践的逻辑,认为“实践逻辑”是由习性、意图、时间和场域等因素所构成,是一些经由文化的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实践图式”[2]。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图式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应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主要是探索和处理“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在联系,因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则是数字技术之于教育发展的应用。我们可以把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视为具有价值意图支配的行为选择,在实践活动中的深层次的生成原则包括:“问题驱动+理念引领”“系统进化+创新突破”和“价值评估+迭代优化”的原则。
(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
1.“问题驱动+理念引领”的原则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所以教育技术的哲学就是未来主义取向的。因而用技术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必须是理想主义兼顾实用主义,或者实用主义兼顾理想主义。问题驱动立足于实用主义,理念引领根植于理想主义,所以“问题驱动+理念引领”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本原则。实践是由问题驱动的,教育组织和实践个体通过反思现实情况与目标计划之间的差异,从差异中找出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传统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及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新生问题,然后以问题解决取向来驱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例如,对于优质资源共享问题,建设数字平台将世界各地优质教育资源整合与汇集,探寻数字化渠道解决资源的设计、开发和共享问题。同时,实践也是由理念引领的,根据未来教育愿景或者教育发展理念,呈现出当前教育数字化的局限性以及未来发展的新愿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组织和实践个体设想教育未来以重新定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轨迹,反复寻找解决方案以实现设想的场景,以“愿景实现”取向来驱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例如,个性化学习理念引发的对智能学习平台、差异化教学模式和自适应学习系统等的探索。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中,当现实问题出现时,问题驱动被激发,寻找问题解决方案成为实践方向;当没有现实紧迫问题的时候,理念引领以期望高层次的发展,发展目标和愿景成为实践方向。然而,问题驱动具有现实性,理念引领具有超前性,问题驱动的实践走向需要理念引领,理念引领也会激发问题认识,问题驱动和理念引领往往相互交织,共同决定教育组织和个体的实践轨迹。这条实践轨迹一般与实践的紧迫性相关,改善现实情况的需求和美好发展的信念触发实际的行为,需要在有限的时间作出行动或决策。
2.“系统进化+创新突破”的原则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内部各子系统处于彼此联系之中,这些子系统及其内部要素之间具有相互依赖性,其中许多独立的元素或子系统相互作用,往往很难仅通过单个作用关系来预测或达成结果。此外,完成任务或实现目标,一般需要统筹布局所需的各种资源,同时牵动多个子系统和元素,各部分共同作用的同时也相互影响。例如,开展教学活动需要资源系统和组织系统协同运作。而子系统和元素的发展和后续的递归循环也可能导致现有方案和概念的替换,即:因为新结构的出现,影响和产生系统化的转变。也就是说,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存在内部子系统和元素之间递归的相互依赖性。例如,将智能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形成了智能测评、智能学具和智能平台等教育数字化解决方案,促进了智能教育概念的发展。同时,新概念的发展会引发其他数字解决方案的后续发展。例如,学习分析和数字挖掘的发展,会进一步补充和发展现有教学决策的概念,最后以数字驱动(启发)教学决策替换掉传统的教学决策模式。
同时,教育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实践行为不仅会通过“系统进化”促进系统性发展,而且会通过“创变”来适应变化,这种创变则强调追求创新突破。一是通过微创新实践诱发教育系统由量到质、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的渐进性发展,形成宏创新[3],例如,翻转课堂和可汗学院的产生与发展;二是通过破坏性创新实践促成“突变”式改变,例如,以分布式在线协作学习为特色的密涅瓦大学,以完全在线课程+STEM教育为特色的斯坦福在线中学。创新教育产品、教育方式和教育服务的数字化实践,产生新的方式来消除不足的方案以形成新的解决方案,并通过系统内部的相互依赖性引发系统进化,进而获得变革性的发展。当然,这种系统进化和创新突破的原则,通常需要与现有规则性方案和技术理念之间协调发展,可在问题驱动和理念引领的原则之中进行创新实践。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小变化通常会形成重大的转变。此时,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某些创新实践往往具有模糊性,不是有完全清晰目标的,在渐进性探索中发现了有价值的突变迹象,然后可能会引起系统性的变革,这是一种创新涌现现象(Emergence)。
3.“价值评估+迭代优化”的原则
如前所述,实践是主观之于客观的活动,加之教育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等发展的意义,决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本身并非无控制、无目的和自组织的活动。于是,教育数字化实践一般需要在结合“问题驱动+理念引领”“系统变革+创新突破”的基础上,通过评估确定当下实践活动的价值。其中,问题会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变化,理念也会不断发展,系统进化和创新突破更是一个动态和变化的过程,并不是单次实践活动就会获得想要的结果,而是不断地分析问题并逼近目标,通过搜索有效信息和外部资源,解决问题以实现目标的过程。而迭代优化是一种逐渐逼近目标的方法,前面的结果会影响后一次的行为,后面的迭代过程需要基于前面的评估结果。因此,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原则也包括在价值评估的基础上进行迭代优化来适应变化,强调了“价值评估+迭代优化”的重要性。
价值评估不仅用于确定实践的意义,也用于诊断实践的效果,比较实际效果和目标效果之间的差异,从而塑造策略和决策,推进实践过程。例如,在实践中设置短程、中程、长程效果目标,以目标为基础规划路径,在一定的价值标准或者评估标准基础上,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诊断式分析和预测性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实践效果。同时,价值评估的结果为迭代优化提供了两种反馈机制,一是强化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通过迭代实践来保持、加速和放大实践效果;二是平衡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通过调整改进来抑制、减缓或纠正实践活动。基于此,建立目标与信息、资源之间的联系,寻求解决思路以优化未来实践。也就是说,转型不会自动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具有策略性,是行动者运用各种资源、策略,主动采取行动的过程,“价值评估+迭代优化”呈现出各个过程与对应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勾画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策略轮廓。
(二)多重实践逻辑构建的实践轨迹
事实上,“问题驱动+理念引领”的原则具有刻意目的性,“系统进化+创新突破”的原则具有创突探索性,目的和探索意图联结一系列“价值评估+迭代优化”的原则,其中,问题驱动、理念引领、系统进化、创新突破、价值评估、迭代优化的实践过程可能交织在一起,价值评估、迭代优化可嵌入前面的原则中。因此,对于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多重原则的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如图所示,其实践是“问题驱动+理念引领”“系统进化+创新突破”和“价值评估+迭代优化”的有机整合。一般情况下,环境条件触发转型实践,实践过程需要基于一定的意图,在实践场域进行策略性的整体规划,意图可以是客观的现实问题或先进理念、模糊的系统或创新探索。本质上,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实践的紧迫性、模糊性和策略性有关,这与布迪厄实践理论的实践特征一致[4]。来源于教育组织和实践个体对教育领域问题看法或理念期望的紧迫性,触发了问题驱动和理念引领的实践逻辑;主客观条件的相互作用过程的模糊性,塑造了系统进化和创新突破的实践;整体活动的策略性,造就实践过程沿着价值评估和迭代优化的方式不断探索。
多重逻辑下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过程
虽然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多重原则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上述的原则很少同时应用在一个实践活动中,其过程有可能是一种原则或多种原则作用下的转型实践,可能只是关注到某种原则的个别要素。如果将各原则要素有机组合,就会建立一条新的数字化转型实践路径。需要强调的是,这条实践路径是变化的和发展的,实践过程没有极限。从信息系统发展的角度来看,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发展遵循逻辑进化路径[5]。实践根据一定的目的与探索意图,基于数字技术开发特定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进而诱发数字化创变,从数字解决方案到数字化创变不是单一的、线性的事件,而是反复发生[6]。即,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过程是由教育系统既定的轨迹与新轨迹交织的条件所决定的。
*本文节选自《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发展机遇》,原文详见《电化教育研究》2022年第1期。
(作者祝智庭系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参考文献:
[1] 高亚春.布迪厄:在实践中超越——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契合[J].江海学刊,2006(4):38-41.
[2] 石中英.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教育研究,2006(1):3-9.
[3] 胡姣,祝智庭.技术赋能的教学微创新:教师教育智慧的实践场[J].中国电化教育,2021(8):99-109.
[4] 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M].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7-18.
[5] WIESBOECK F. "Thinking outside of the it capability box": Proceedings of the 24th Americas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C]. New Orleans: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2018.
[6] ORLIKOWSKI, WANDA J. The duality of technology: rethinking the concept of technology in organizations [J]. Organization ence,1992, 3(3):39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