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文化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行业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研究

信息科技课程:从信息素养到数字素养与技能

时间:2022-09-26    来源:    作者:李锋

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创生出一个全新数字化生存环境,它在改变人们行为方式的同时,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也赋予信息科技课程新内涵。当学习者从信息技术初学者转变为数字时代原住民,信息科技课程就不应再局限于一般的软硬件技术操作,而是要通过课程变革切合新时代学生发展需要。2022年4月,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就明确提出培养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

面向信息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

20世纪90年代,网络技术发展使得全球信息总量成几何级数增长,有效获取和应用信息成为社会生存的一项重要能力。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从信息技能、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方面联合发布了“K-12信息素养标准”,指出信息素养不仅是信息获取、检索、表达、交流等技能,也包括学习态度与方法。

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一步加深了对信息素养的认识,指出具备信息素养的人要能够准确判定信息需求、定位,评价信息质量,储存和索引信息,也要高效、符合伦理地使用信息,运用信息创造和交流知识。这突出了“信息获取与加工的目的是实现知识建构与交流”的观点。通过信息技术工具“有效获取和应用信息,在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建构与共享知识”的能力成为信息素养的主要特征。

为加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2000年,英国教育部将信息与交流技术(ICT)正式列入国家中小学课程,其教育目标界定为:了解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学科学习;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

2003年,我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 )》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信息素养教育将“信息处理能力”与“读、写、算”作为同等重要的生存技能,强调了信息技术工具的掌握和信息处理方法。这种将信息处理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融入到学生解决问题真实情境之中,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工具应用的基本方法,无疑为学生适应信息社会创造了条件。

但是,面向信息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主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工具操作技能学习,注重软硬件工具功能的训练,并没有从信息系统和技术发展的角度分析人、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淡化了技术工具应用中的科学原理和方法特征。事实上,忽视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思维方法的理解,缺乏对学生批判性分析能力的培养,也就容易产生 “学生为机器所控制的问题”。

面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信息科技课程

信息科技的革新与普及,使得信息社会沿着以 “计算机驱动”到以“互联网驱动”再到以“数据驱动”的路径持续发展。伴随着新一代数字化工具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潜移默化地具备“更快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善于并行工作,适合图形学习”的社会优势,但也出现了“沉迷手机、网络上瘾”,甚至导致 “网络自闭症”的心理问题。

因此,信息科技教育就不应局限于一种应用常识的教育,同样需要培育学生的计算思维,引导他们向“信息科技学科专家”一样,从学科方法层面思考“人、技术、社会”的关系,合理应用信息科技处理信息问题,把“数字原住民”培养成合格的“数字化公民”。

为应对数字时代发展需要,2007年,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在《面向学生的教育技术标准(修订版)》中明确提出数字公民的发展要求,指出具备数字素养的公民要能够理解人、技术文化与技术社会问题的关系,合法使用技术,具备良好的技术道德行为。2020年,欧盟启动了《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强调提高社会成员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包括敏锐地甄别和判断信息,有效管理信息、良好的计算素养,合理地使用新兴数字技术(例如人工智能)。

2021年11月,我国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的《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强调要立足新时代世情、国情、民情,构建知识更新、创新驱动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育体系,并指出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

可见,面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信息科技课程应按照数字时代发展需要,针对“数字原住民”的成长需求,分析数字公民需要具备的信息应用能力、利用信息科技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以及信息社会责任。集中表现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以及信息社会责任等层面,把培养合格数字公民,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作为信息科技课程的根本指向。

信息科技课程发展:从信息素养到数字素养与技能

随着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不断加速,数字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活、生产、学习方式,推动世界政治格局、经济格局、科技格局、文化格局、安全格局深度变革,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日益成为国际竞争力和软实力的关键指标。因此,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就不应再局限于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等技术操作层面的训练,而是要按照学生在数字时代中生活、学习、创新以及未来工作需求,在基本原理、学科方法、解决问题过程、伦理道德等方面发展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

发展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就要提高学生的数字化生活能力信息科技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当身处陌生环境时,能主动采用智能手机上的电子地图进行自我定位;当预订车票时,能有效利用订票APP查询车次,在线预订和付款。新技术、新工具为人们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生活环境,信息科技教育就要引导学生积极适应在线生活,通过易用、便捷和兼容的数字工具,畅享美好数字生活,感受到在数字化环境中所获得的高质量生活和成就,提升数字社会生活的幸福感。

发展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就要提高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网络技术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了学习资源,加强了线上线下学习的深度融合,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如何发挥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怎样利用数字技术创新学习模式,对新时代学习者提出了新挑战。信息科技教育需要提高学生基本信息科技知识与技能,理解数字工具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发展学生计算思维,引导学生自觉探索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习方式,从容应对新时代学习变革。

发展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就要提高学生的数字化创新能力。移动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工具的发展推动了信息社会的进步,为人们认识世界和发展世界提供了新手段。“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呼唤着开放创新、协同创新人才的培养。信息科技教育就要激发学生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危机感,能够准确判断个人现状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差异,提高数字创新力,积极促进数字社会的安全和进步。

发展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就要提高学生未来数字化工作能力。学生是学习者,也是未来社会的劳动者。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培养不只是培养数字工具消费者与适应者,更要培养新时代的劳动者和创造者。信息科技教育就要面向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引导学生从容面对未来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带来的挑战。与时俱进,认识到应用信息科技改变传统生产模式的重要意义,紧紧跟上数字化推动产业发展的步伐,抓住数字化变革带来的新机遇,立志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课程实践视角

面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信息科技课程不仅注重 “技”,也强调了“科”,在课程实施中需要跳出以往过于“讲操作”的窠臼,围绕数字素养与技能构建课程形态,依据课程标准规划,创新教学方式,以真实问题或项目驱动引导学生经历原理运用过程、计算思维过程和数字化工具应用过程,建构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注重创设真实情境,引入多元化数字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支持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进行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鼓励“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以项目整合教学,加强学生探究性学习。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素养目标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系统规划到项目学习活动中,体现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的全面性和阶梯性。明确项目活动促进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的功能和价值,梳理并列出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本着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原则,将课程标准内容及要求融入到实践活动中。

在问题情境选择上,要注意内容、难度与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要注重与学生数字生活经验、现实社会信息科技应用场景相关联;要注重反映技术更新和迭代迅速的特点,体现我国最新的信息科技成果,引导学生认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要注重以科学原理指导实践应用。强化信息科技学习的认知基础,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探索“场景分析—原理认知—应用迁移”的教学,从生活中的信息科技场景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分析、探究现象的机理,学习、理解相应科学原理,尝试用所掌握的原理解释相关现象,解决相关问题。

在学习方式上要注重把握数字化学习的特点,合理利用数字化平台、工具和资源,运用线上实验、模拟、仿真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注重发挥数字化学习跨时间跨地域、随时随地等优势,适应个性化培养需要,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合理规划、管理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在学习评价方面,加强过程性评价,将评价渗透到学习过程中,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素养导向的评价是要引导教学顺应时代发展、技术创新和社会变革,推进教与学方式改革,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评价内容设计上,可从考查知识和技能具体掌握情况入手,通过分析学生情境问题解决的过程,判断学生能力表现、思维过程、情感态度等发展状况,全面评价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把握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整体发展。评价实施时,可综合运用观察、实验、模拟、仿真等方法,采用纸笔考试、上机实践、作品创作等方式,借助电子档案袋、学习系统平台等信息科技手段记录学生学习过程,收集和保存学生学习活动数据,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

当今,信息科技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要顺应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聚焦影响社会和学生未来发展的新技术、新工具,发展学生数字生存关键能力,为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建设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合格数字公民。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副教授,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