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文化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行业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研究

研究洞察|中央企业教育帮扶创新模式探究

时间:2023-03-06    来源:    作者:谷文婷

中央企业是国有经济的主力军,承担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公益的双重重要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示国有企业要在脱贫攻坚中发挥重要作用,强调“国有企业要承担更多扶贫开发任务”“承担定点扶贫任务的中央企业,要把帮扶作为政治责任,不能有丝毫含糊”。党的十八大以来,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定点帮扶的 248 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脱贫摘帽,承担行业主管部门、地方党委政府安排的 1.2 万个各类扶贫点任务全部完成,累计在贫困地区直接投入和引进各类资金超过千亿元,在这场历史性的脱贫攻坚战中彰显了大国重器的责任担当。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振兴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是中央企业在推进新时期帮扶工作中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一、中央企业教育帮扶工作现状

据统计,在 98 家国资央企中,有 94 家央企实施了教育帮扶,帮扶范围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少部分涉及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帮扶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帮扶、职业教育技能帮扶、教师帮扶、教育信息化帮扶。

94 家中央企业教育帮扶所涉及的主要类型分布

(一)基础设施援建是教育帮扶的重点

教育基础设施是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物质保障。近 64 家央企(约占 68%)实施教育基础设施援建,有效改善对口帮扶地区的办学条件。在硬件设施方面,主要包括投入扶贫资金新建或改建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楼,援建希望小学,援建专业实训教室、图书室,捐赠教学设备和生活用品等。 

27 家央企(约占 29%)在教育信息化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为提升对口帮扶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奠定了基础。在信息化设施方面,主要包括援建网络宽带,援建录课教室、多媒体教室,捐赠信息化设备,少部分为对口帮扶地区援建教育信息化平台,提供相应的师生信息技能帮扶等。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国新)自 2013 年定点帮扶湖北省利川市以来,以教育信息化为重要抓手,不断创新教育帮扶模式,共涉及乡镇 5 个、覆盖学校 24 所。在捐赠录播教室、互动管理平台、全连接教学平台、构建跨区域教研模式的基础上,中国国新还通过专家定期督导培训等方式,持续为对口帮扶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造血、活血,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探索打造央企教育帮扶样板。

(二)重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帮扶

“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职业教育是央企开展教育帮扶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45 家央企(约占 48%)开展了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帮扶,精准对接产业振兴人才需求,有效服务乡村振兴发展。 

央企结合自身业务,帮扶当地职业院校建设相关专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支持与就业机会。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集团)开展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帮扶,定点培养核能专业人才,该计划学制 3 年(2 年在校学习和 1 年技能培训),毕业生优先被安排到中核集团下属单位就业;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援助西藏昌都职业技术学校汽车维修专业,在硬件建设、师资培训、学生实习等方面提供支持,并为当地学生提供 120 个就业岗位。 

依托对口帮扶地区的特色产业,对农民、青年开展技能培训,比如种植类、畜牧业类等。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在对口帮扶的青海牧区开办了流动的“马背夜校”,采取“固定 + 流动、集中 + 分散、定期 + 不定期”的方式,冬季在村委会集中授课,夏季在牧区流动授课,将致富技能、实用信息和党的好政策送进山里,送到牧民的家门口。

(三)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育帮扶

央企积极探索创新帮扶模式,努力帮助当地学生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美好愿望。教育帮扶内容与形式多元化:开设专项助学金、奖学金,帮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比如“石油奖学金”“三峡奖学计划”“国冶励志奖学金”等;建立“宏志班”“白鹭班”等特色班,重点培养家庭贫困且成绩优异的学生;与城市优质学校形成结对帮扶,在教学资源、教师资源等方面共享;开展夏令营、研学、文化课堂、心理课堂等特色化教育帮扶,比如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开展“白鹭夏令营”研学活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展航天科普教育活动等,开拓学生视野,课后服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四)教师帮扶工作力度有待加强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央企应当以教师帮扶为抓手,提升教育帮扶工作质量,为对口帮扶地区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从普及程度来看,31 家央企(约占 33%)针对教师主体开展了帮扶工作,比例有待提升。从帮扶内容来看,主要包括教师专业能力培训,生活资助及表彰奖金。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展了“蓝粉笔”乡村教师培训公益行动,招募北京、深圳等地的优秀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训教育贫困地区的乡村中小学教师,给当地带去先进的教学理念、实用的管理方式,为乡村教育“造血”,促进乡村教育水平提升。

二、中央企业教育帮扶工作存在的困难与挑战

央企攻坚克难,为对口帮扶地区教育事业打基础、补短板,全力助推当地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让落后地区的孩子也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央企教育帮扶工作还存在着困难和挑战。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程度不高

教育信息化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阶梯。对口帮扶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未形成一定规模且覆盖面不足,学校与学校、地区与地区之间没有实现真正的联通,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共建仍有难度。很多对口帮扶学校的录播教室仍处于“样板教室”的状态,难以实现有效的常态化应用。

(二)教师专业培训不够系统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央企开展教师帮扶工作力度不够强,且大多为专项培训,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对教师研修方面的帮扶不足,乡村教师缺乏与名师交流学习机会;对教师信息化技能方面的培训有所欠缺。

(三)教育帮扶特色不足

央企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在教育帮扶工作中,央企的帮扶举措与自身业务特色结合不够紧密,未形成“一企一策”的特色化教育帮扶模式。

三、中央企业创新教育帮扶模式的探索

基于上述困难与挑战,央企要充分运用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强化协同联动,汇聚多方合力,推动新时期教育帮扶工作再上新台阶,推进乡村教育及乡村全面振兴。为此,我们提出了“用好数字技术、结合企业特色、深化专业协同”的创新性探索模式。

(一)用好数字技术,着重教育质量提升

数字技术具有互联互通、即时高效、动态共享的特征,能够快速高效地把分散的优质资源聚合起来,突破时空限制,跨学校、跨区域、跨国家传播分享,让那些身处不同环境的人都能够平等地获得教育资源的机会和渠道。中央企业以数字技术为重要手段,更高效率、高质量地开展教育帮扶工作,应当着重在以下两个方面作出努力:

1. 推动优质均衡,加强教育数字化建设

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进党代会报告,标志着推进教育数字化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共同任务。央企教育帮扶要契合新时代教育需求,依托数字技术,创新教育帮扶模式,着力解决“教学难”“教研难”“‘双减’难”等重点问题。针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地区,加强教育新基建建设,加大教育信息化帮扶力度,为对口帮扶地区架起信息化桥梁;针对有一定信息化基础的地区,通过“三个课堂”、“互联网 + 教育”平台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等实现师生跨时空、跨区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帮助当地学校、教师、学生加强教育教务管理、开展同步备授课、进行自适应学习,实现大数据支持下的教育教学高效开展。

2. 创新研训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更有效、更持续、更系统的教师专业培训。组建名师工作室,形成网络研修共同体,与行业专家、国内一流的师范院校开展深度合作,定期开展名师讲评、名课观摩、说课改课、专题研讨等,培养优秀师资人才,提升教师个人教学能力。建设线上线下协同教研平台,以利用信息技术连接实体教学空间的形式组织校际会课、教学互访、专题协作、同伴结对等联合教研活动,实现同步教研和异步教研的常态化开展,助力当地教师发展提质减负。

(二)结合企业特色,创新教育帮扶模式

央企可充分结合自身业务特色,打造特色化教育帮扶模式,反哺企业高质量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强烈的央企,应以职业教育帮扶为重点,与有相关专业的地方职业院校合作共建,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对于科技创新、特色鲜明的央企,应积极探索创新科技类的特色教育帮扶,深入挖掘思政课程资源,通过科普实验室、主题课堂、实践基地等创新形式,从小培养农村孩子对前沿科技的浓厚兴趣,将红色历史和强国基因融入青少年血脉;发挥主营业务优势,以信息化为主营业务的央企,应努力承担帮助对口地区教育新基建建设、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任,协同构建信息化教育帮扶模式。

(三)深化专业协同,整合多方资源

教育帮扶是一项系统工程,央企可充分发挥科技、智力和人才优势,与对口帮扶地区密切配合,坚持重点突破和联合作战相结合的工作思路,逐步探索形成“应帮扶地所需、尽央企所能”的特色帮扶路径。一是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教育主管部门沟通协同,将企业资源与政府部门行政主导力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挥央企资源优势;二是创新探索协同模式,深化央企合作、高校合作,发挥教育专业优势,共同探索教育帮扶的创新模式,在提升对口帮扶地区教育质量上精准发力。

(本文由国新文化教育研究院组织撰稿,发表于《国新资讯》202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