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 | 闫志明:数字技术赋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时间:2025-10-13 来源:学习强国“教育新观察”强国号 作者: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以数字技术为重要支撑,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与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当前,数字技术在打破教育资源壁垒、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数字技术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实现教育资源更加高效地共享?如何确保不同地区、不同群体都能公平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教育红利?
一起来看鲁东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闫志明的观点!
1.近年来,我国在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存在哪些问题?数字技术如何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
近年来,我国在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一,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愈加均衡。我国以学校标准化建设为着力点,形成“中央统筹、省级保障、县级落实”的教育投入机制,推动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的全面覆盖。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开展的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基本均衡总体巩固、优质均衡初步形成。其二,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学生。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是我国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形式之一。城镇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结对形成办学共同体,将城镇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到乡村学校,惠及所有乡村学生。以浙江省为例,截至2023年底,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共体共享学校比例超过97%,乡村学校教共体覆盖率已达100%。其三,城乡师资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国家持续开展“特岗计划”,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乡村任教;依托“国培计划”建立省、市、县三级教师研修网络,重点支持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培训;加强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在编制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其四,市域优质均衡有序推进。上海、威海、常州等市已全域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初步建成教育强市的样板区。
我国在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乡村学生较之城市学生在发展质量上还有差距,二是学生的个性潜能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对此,数字技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实现城乡融合。基于数字技术可以构建打破城乡地域限制的虚拟课堂、虚拟班级、虚拟学校,由此在虚拟平台上实现城乡融合。借助虚拟平台,城乡学生可以进入同一个课堂学习,接受同一名教师指导,并依托虚拟平台上汇聚的教研员、名师、家长等智力资源开展自适应学习。二是支持个性化学习。智能教学系统可以通过实时的过程数据采集和算法分析系统,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学习风格等情况进行画像,进而匹配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策略;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画像为学生提供精准辅导,从而最大化满足学生需求。
2.数字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方法创新,以实现教育资源更加高效地共享?
数字技术带给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数字技术支持下,原有封闭的物理教学空间转向无边界的、泛在的、虚拟的学习空间。数字技术可以构建起强大的在线学习环境和分布式资源库,使教学彻底突破教室围墙和课时表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入云端课程资源、参与讨论、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也能灵活进行授课、辅导。一套优质教育资源一旦被上传至云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即可被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海量学习者近乎零成本地同时访问和重复使用。这解决了传统纸质教材或面授课程复制成本高昂、分发范围有限的瓶颈,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规模化、即时化、零边际成本的共享。
其二,数字技术能够辅助承担大量基础性教学任务,将教师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更多精力投入教学的本质性活动。AI驱动的智能工具不仅能够承担作业评估、基础答疑等机械性工作,更能辅助进行教案设计、学习资源开发、教学评价与反思等。这些变革将教师从耗时费力的知识传递、资料检索和组织管理工作中抽离出来,使教师得以专注于更具价值的活动,如设计高阶思维挑战任务、深度引导探究与合作学习过程、提供精准反馈等。可以说,数字技术释放了教师的认知资源,使教师能更高效地服务于更多学生。
3.目前,一些地区已积极探索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义务教育,您了解哪些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有哪些经验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一是山东汶上县的案例,通过“专人统筹—政策激励—精细运营”的系统工程来确保“三个课堂”常态化按需应用。汶上地处鲁中低山丘陵与鲁西平原交接地带,乡镇占比高,部分乡村学校师资不足、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汶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是专人统筹。成立县级“同步课堂”领导小组,以文件形式出台县域层面的试点方案,统筹电教、教研等部门协同推进;组建“镇域+县域”两级网络教研共同体,由学科骨干教师牵头开展跨校集体备课、线上巡课评课。其次是政策激励。建立考核评优机制,将“三个课堂”成效纳入办学评估、职称评审体系,开展“每月评优+年度表彰”;对“三个课堂”创新应用单位给予资金和资源倾斜,激发教师参与动力。最后是精细运营。结对校精选课程,以实际需要为导向,双方协商,精选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精选班级,两校区之间精心选择班级,以班对班的形式开展同步教学;精选课时,在充分考虑双方学校的教学条件情况下,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二是四川武侯区的案例,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主要经验如下:首先是依托智能选课平台实现区域内跨校“选课走班”。开发“武侯乐学通”平台,统筹区域内课程资源,允许学生自主选课,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例如,磨子桥小学分校开放航空航天和劳动实践系列主题课程,供全区学生自选。截至2024年12月,已为全区学生累计提供156学时的公益课程。其次是依托教师画像助力教师高质量发展。开发“教师数字画像”平台,采集教师的师德表现、教学实绩、示范引领等多维数据,探索优秀教师模型并为广大教师提供发展建议。最后是依托智能决策系统开展循证决策。构建义务教育均衡动态监测和智能决策系统,通过“发展驾驶舱”“决策预演”和“学位预测”等功能,让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可见、可控、可规划。
4.在保障数字技术应用于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如何避免数字鸿沟进一步扩大,确保不同地区、不同群体都能公平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教育红利?
在数字技术应用于义务教育的过程中,为避免数字鸿沟进一步扩大、保障教育公平,需精准施策以应对三类数字鸿沟。
一是数字获取鸿沟(The Digital Access Divide),即不同群体在网络、设备和资源接入上的差异。对此,政府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将数字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做好服务目标设计、服务标准确立、责任主体落实、资金启用、监督评价等服务规划,从而以制度性手段和机制保证服务质量。
二是数字设计鸿沟(The Digital Design Divide),即教师获取、处理、运用以及创造数字资源和使用数字技术而导致的差异。对此,需着力提升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首先,应强化宣传推介,打造应用数字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示范校及优秀应用案例集,形成系统清晰的学校数字技术应用思路和行动框架,通过分享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帮助教师直观明晰数字技术的价值与应用方式,并积极主动地实践。此外,可探索建立支持教师自主选学的数字化教学能力培训体系,建设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选学服务平台,允许教师根据自身需求和困惑自主选择培训内容、时间和形式。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吸纳学者、教研员、名师等专业力量,与教师组建研修共同体,围绕数字化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备课和上课的互动研讨,而非仅提供专题讲座。最后,还可通过制度设计对教师进行一定的激励,如将数字化教学与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工资补贴、办学水平评估相挂钩,推动教师积极开展数字化教学活动。
三是数字使用鸿沟(The Digital Use Divide),指学生在数字技术应用上的差异,如一部分学生能够主动运用技术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另一部分学生则被限制在被动使用技术的状态,抑或使用数字技术过多从事娱乐活动。对此,应通过校家社合力来让学生成长为数字时代自主自觉的学习者。学校应当将数字素养融入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为学生开展人机协同和虚拟空间互动交流奠定基础;家长应当增强数字教育意识,支持子女数字习惯的培养,引导子女安全、负责任地使用数字技术;社会公益组织和企业则可通过提供数字素养培训或数字技能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施展空间。
5.您认为数字技术在赋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有何趋势?
其一,国家层级数字教育资源平台将实现全域整合与智能调度。通过构建统一、开放、互联的国家级数字资源中枢,深度汇聚与标准化管理优质课程、教学工具与管理数据,并基于智能算法实现资源需求的精准识别与高效匹配,从而确保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学校能够按需、即时获取适配的高质量教育资源,从根本上破解资源分布的结构性失衡。
其二,沉浸式交互技术将重构学习空间。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及混合现实(MR)技术的成熟与普及,将创造高度仿真、可交互的沉浸式学习环境,突破传统物理空间和设施条件的限制,为所有学习者提供平等接触优质教学场景与深度体验的机会。
其三,教育大数据平台将构建“实时监测-精准诊断-智能干预”的教育治理体系。通过对资源配置、师资流动、教学质量等多维数据的持续量化分析与预测,支撑教育决策的科学化与前瞻性。
其四,数字赋能的大规模因材施教将渐进实现。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类社会对教育公平的理想追求。尤其是因材施教,与学生“全面而自由充分发展”的教育强国建设诉求相契合,应当成为教育强国新征程中更加注重的目标。《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探索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如今,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大规模因材施教有了实现的契机。比如,有学者现在已经提出了基于数字技术的“教育岛”图景来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在今后,教育领域中数字技术的发展也应当向着大规模因材施教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