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文化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行业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研究

专家谈|陈飞:人工智能时代如何精准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时间:2025-11-04    来源:学习强国“教育新观察”强国号     作者:

1.《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如何科学把握一体化内涵?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简称:思政课一体化)对于善用“大思政课”,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的教育强国至关重要。思政课一体化重在构建目标递进、内容衔接、资源统整、功能互补的育人体系,打造协同联动的育人格局,增强价值引领的穿透力与感染力,帮助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一体化是“点、线、面”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要从要素、关系、结构上构建网络化、立体化、系统化的逻辑架构,突破局部思维、线性思维的狭隘和局限,使大中小学在立德树人目标统领下同向同行、遵循规律、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衔接有序地推进思政课改革。思政课一体化要求增强课程目标的同向性和一致性、课程内容的连续性和递进性、育人方式的适切性和创造性,实现课程的垂直组织与水平组织深度交融。

思政课一体化内含“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以全员育人在学校、家庭、社会层面凝聚思政教育的主体合力。以全过程育人加强思政教育的环节管理和全程跟进,着眼于人的成长历程,落实好各个阶段的学校思政教育以及一脉相承的社会思政教育。以全方位育人发挥学校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的育人功能,并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构建全面覆盖、整体关照、贯穿始终的育人体系。理想的状态是推动思政课从“单向输出”的传统模式转变为“多维互动”的现代范式,从“课堂内”的有限场域延伸到“生活中”的无限空间,从“单一主体主导”转向“多元主体共育”,从“封闭校园场域”走向“开放社会生态”。

2.如何构建一体化长效机制?

构建思政课一体化长效机制,需在学科内部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体系化建设,切实发挥课程“主渠道”、教师“主力军”、教学“主战场”、课堂“主阵地”作用,确保各学段、年段间形成衔接递进的课程布局,有效扭转大中小学思政课“各自为政、各负其责”的独立分割局面。一要科学制定课程目标。按小初高大等学段梯度设计课程目标,确保目标设置兼具年段适应性与学段连贯性,明确各学段、各年级思政课育人目标的核心价值导向。二要优化课程资源配置。对标课程目标要求,丰富课程内容价值内涵,解决内容分散、重复、堆叠及资源不足等问题,将思政要素以贴近学生认知、符合现实生活的形式予以呈现。三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牢固树立“大思政课”理念,强化学段、年级、学科间的协作联动,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的工作格局。四要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基于课程目标、内容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建立一体化评价标准,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指标考核与价值引领相促进、传统评价与数智评价相补充。五要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学、研究、成长的协同机制,完善教师人事管理、岗位评聘、待遇保障、专业发展、业务交流的一体化治理体系。六要强化协同育人责任落实。充分发挥“教联体”职能作用,构建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思政育人工作体系。

3.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设置应把握哪些原则?

一是坚持学段差异原则。《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大学阶段要着力强化使命担当意识,高中阶段重点提升政治素养水平,初中阶段夯实思想基础,小学阶段注重启蒙道德情感。这深刻表明,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遵循其身心成长规律和阶段性认知特点,科学制定分学段育人目标。

二是具象转化原则。要遵循人类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由近及远、由感性到理性的客观发展规律,着力克服思政课教学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存在的脱节现象,推动思政课向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方向转化,通过更加通俗、直接、灵活、多样、生动、鲜活、美丽的表达方式,实现理论与生活的有机统一,促进认识向实践的有效转化。

三是认知进阶原则。基于青少年学生认知特点、学习兴趣及成就动机等要素,围绕其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触新鲜事物多、接受新生事物快等特征,提升思政课设计与实施的针对性和连续性,确保思政课内容符合学生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认知发展规律。

四是遵循螺旋上升原则。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要注重内容的递进性,又要体现教学层次的递高性。要基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在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价值定位、目标设定、内容组织、课程实施、方法运用及教学评价等各环节实施系统化统筹设计,切实贯彻知识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关系。

4.人工智能赋能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哪些创新?

在资源供给方面,正在构建阶梯式智能资源生态。人工智能对各学段教材的智能解析,可自动梳理知识脉络并生成衔接建议,构建进阶式知识链,有效规避内容重复与断层问题。多模态大模型等技术的运用,将“社会大课堂”中的思政育人要素实时转化为适配不同学段的教学素材,增强了思政课的现实解释力。思政课跨学段资源整合碎片化、思政理论的抽象化难题也正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中得到系统性破解。

在实践场域方面,正在打造虚实融合育人空间人工智能技术打破了思政育人实践的时空桎梏,构建起“虚实共生”的全链条育人生态。VR、AR等技术与人工智能场景建模能力,让历史场景还原、理论具象转化快捷实现,构建起理论、场景、情感深度融合的实践矩阵,切实提升了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效能,拓展了思政育人阵地。

在评价体系方面,正在建立全周期智能诊断机制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了思政教育评价从单一分数向综合素养转型,正在构建科学合理全面的评估生态。通过实时采集课堂互动、学习轨迹等数据,通过情感态度计算模型将价值观形成过程转化为可视化成长曲线,完整刻画思政素养进阶历程,生成全学段思政素养数字画像,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教学指导,促成因材施教的规模化实现。

在教研生态方面,正在形成跨域协同发展格局人工智能技术打破了传统教研的学段壁垒明显、区域资源不均、教师能力提升缓慢等问题,通过搭建起智能云端教研平台,组建跨校、跨学段的智能研修共同体,实现优质教研资源实时共享,推动教研生态实现全方位重塑。同时,智能分析技术为教师提供的精准备课建议、教学问题诊断等,让教师教学从“经验驱动”转向了“数据循证”和“精准育人”。

5.如何打造一体化师资建设体系?

坚持以制度建设强保障构建跨学段联动的运行体系,建立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师资联动机制。纵向层面搭建高校与中小学师资协作平台,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师参与中小学教学指导,中小学教师参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形成“互动互补”的协作格局。横向层面建立区域内思政课师资共享机制,通过轮岗交流、兼职任教等方式,促进师资在不同学校、不同学段间的动态配置。进一步完善跨学段教研制度,明确教研主题、流程与成果转化路径,提升师资协作的实效性。

坚持以协同育人强机制。构建多元互补的师资支撑体系,统筹整合校内外优质师资资源,形成以专职教师为主体、兼职教师为补充、社会师资为拓展的师资格局。在教师供给方面,严格落实政治标准与业务能力双重考核机制,从源头上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在资源整合方面,建立健全社会师资资源库,广泛吸纳党政干部、行业模范、科研工作者等社会力量参与思政课教学与育人工作,充分发挥家庭在思政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坚持以技术融合强效能紧扣教师培训、教研活动、教学实践及多方合作等核心维度,深入推进“人机协同”机制,助力人工智能大模型与教师群体形成紧密的伴随式成长共同体。依托先进的智能云端教研平台,强化各学段教师间的“伙伴合作”与“资源共享”,支持教师在线分享教学设计理念、共同研讨教学难点、携手打造优质教育资源。借助云端平台的实时交互优势,实现教学方案的同步研磨与动态优化,有力推动一体化育人模式在“线下”与“线上”双轨并行,“校内”与“校外”协同发展。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副研究员,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重点项目“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研究”[GYB2025001]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谷文婷 何超
本文为强国号发布的内容。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11-05 11:25:20